老孙的心声
初春时节,乍暖还寒。位于潞城区潞华街道堡头村西的鑫熬兴大葱种植有限公司,占地10余亩的葱秧培育大棚内,确是新苗初露、生机盎然。
“前几年咱们的葱秧都是在外培育,然后进行移植。大棚建好后,开始自己培育葱秧,省去了运输环节、减少了死亡率、提高了出苗率,这些秧苗‘五一’前全部移植完。”说这番话的,正是公司负责人、有着近40年种葱经验的孙兴旺。在他的公司内,现在拥有占地2亩的大棚5架、占地10亩的大棚1架。人勤地不闲。看着这些大棚,他告诉我们,培育葱秧仅仅是大棚的一项作用。种植草莓、冬枣、葡萄等经济、观光水果,让有限的土地四季不闲、循环利用,成为老孙种葱之外的又一“主业”,也是他这些年创新发展思路,探索科学种植的成果。尤其是草莓的种植和销售,在经过两年的尝试后,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,也让他看到了高效利用土地、科学规划土地、循环利用土地的前途和希望,在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上迈出了扎实脚步。面对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老孙这个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,希望能多走出去,多了解、多学习,结合当地实际,走出一条高标准、高质量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
在老孙的公司院内和车库中,停放着功能不一、型号齐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。“随着咱们大葱种植面积的增加,对农机具机械化、自动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。去年,我们新购置了四台培土机,今年针对种植亩数的进一步扩大,还将购置一批新机器。这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、规范了田间管理,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,提高大家的机械操作知识……”说到这里,老孙的脸上写满了自豪。“区委、区政府近年来对咱们农户在购买农机具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。从我2018年购买第一台开沟机到今年已经第五个年头了,五年来投资200余万元,先后添置了播种机、收割机、铺膜机、移栽机、无人打药机等,每一次都能够不同程度享受到政府的农机补贴。”从当初全凭人工的锹镢耧耙,到现在的机械作业,再发展到无人操作,每发展一步,都在推动老孙和潞城全区的大葱种植扎实向前发展。今年的中央“一号文件”中指出,要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、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;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等,给像孙兴旺一样的现代新农人多种地、种好地指明了发展方向。他表示,要紧紧抓住国家对“三农”发展的利好政策,利用好先进农机具,在大葱种植和新农业发展上迈大步、走实路。
在和老孙的闲聊中,看到他的儿子正在整理大棚的电动卷帘。老孙告诉我们,儿子原来是跑运输的,几年下来手里也挣了些钱。儿子看到他种地很辛苦,也劝他不要再干了。老孙的意思是让儿子不要开大车,回来一起帮着他种地。父子两个经过几次沟通,儿子还是听从了他的意见,和他一块侍弄土地。四、五年下来,经过老孙的悉心帮助和自己的踏实肯干,俨然成为一名大葱种植的行家里手。“儿子是个闲不住、有想法的人,除了帮我种植大葱外,加上他以前走南闯北的经验,经常琢磨一些特色种植的点子,我也同意,和他一起去外面学习参观考察,把好的经验、做法带回来试验种植,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,但只要在往前奔,咱们就不怕”老孙说到,“现在外面的事情基本是儿子在打理,哪里不合适了,父子两个就商量着来,谁说的对就听谁的,不搞‘一言堂’。咱们就是个农民,就是在土坷垃里‘刨食’的人。现在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政策这么好,年轻人更应该抓住机遇好好干……”当前,国家在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制度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在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事业中,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抱负。
春风不负赶路人,时光不负奋斗者。
几十年来,孙兴旺和他的同辈们靠着坚韧耐劳,在黄土地上耕作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新时代下,一大批有思想、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正在接过父辈们的叮咛和嘱托,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将美好向往变为现实。王鹏